在現代生活中,時間管理已經成為一門必要的技能。然而,許多人誤以為時間管理只是「善用行事曆」或「列清單」而已。但我們認為,真正的時間管理更在於經營你的專注力、情緒與能量,從而提升工作效率並維持生活平衡。
而一但開始經營專注力、情緒與能量,自律也將隨之而來。
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何謂專注力、情緒與能量,以及該如何經營他們?
專注力的定義、類型與經營
專注力,是指人們在進行某項活動時,將注意力集中於目標任務上的能力。這種心無旁騖的狀態,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解決問題與完成工作。
然而,專注力並非單一面向,它可以分為五種類型:
- 持續性注意力(Sustained Attention): 指長時間維持注意力不分散的能力,如,進行長時間閱讀或專心編寫報告。
- 選擇性注意力(Selective Attention): 指能夠在眾多干擾下,選擇性地專注於當前任務,例如,在喧鬧的咖啡館中專注工作。
- 交替性注意力(Alternating Attention):指在不同任務之間快速切換並保持高效的能力,如同時處理多項專案、在會議中回答訊息,再回到原本的工作。
- 集中性注意力(Focused Attention):指在短時間內對某一具體任務進行強烈的集中注意力。專注的強度較高,但時間可能較短,通常用於需要立即且密集思考的任務。
- 分散性注意力(Divided Attention):指在同一時間內同時處理多項任務,而不需要頻繁地切換注意力。你的注意力會同時分布在各個任務上,這要求你在同時進行的活動中保持一定的專注。

如何有效經營專注力?
首先,你可以針對上述的注意力來認識自己的注意力與專注狀況,在根據你的身心與環境允許專注的時間長度來找出最好的專注時間。除此之外,減少環境中的干擾也是關鍵,關閉手機通知、設立無打擾的工作區域,能幫助專注力不被分散。
透過了解專注力的類型並安排休息時間,你將能更有效地管理時間與提升工作效能,達成更高的生活品質。
規劃技巧:專注時段 -> 休息 -> 專注時段 -> 休息
情緒的定義、類型與經營
情緒,是指人們在面對內外環境刺激時所產生的心理與生理反應。它是一種瞬間的主觀感受,會影響我們的行為、決策與人際互動。
情緒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:
- 正向情緒(Positive Emotions): 如快樂、興奮、滿足,能提升創造力、促進健康的人際關係,並增強對挑戰的應對能力
- 負向情緒(Negative Emotions): 如憤怒、焦慮、悲傷,雖然會帶來不適感,但它們同樣有其價值,可以提醒我們關注內在需求、避開威脅
如何有效經營情緒?
培養情緒覺察力是首要的第一步,也就是學會辨識自己日常所感受到的情緒。當你意識到自己感到焦慮或沮喪時,不妨透過深呼吸、冥想或運動來緩解情緒。接著,嘗試重新框架(Reframing),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情境,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,而非單純的挫折。此外,保持情緒表達的暢通,適當地向親友傾訴或書寫日記能有效紓解內在壓力。
最後,自我照顧與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運動、充足睡眠和平衡飲食,能穩定情緒波動。透過經營情緒,我們能更有意識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,提升心情穩定度,進而擁有更豐富且充實的人生體驗。
規劃技巧:避免負面情緒的活動堆疊,中間安插能讓你產生正面情緒的活動
能量的定義、類型與經營
能量,是指我們在生活中進行各種活動所需的內在驅動力。它不僅僅是身體的體力,還包含心理、情緒與精神層面的能量。
能量可以分為四種類型:
- 身體能量:來自於身體的健康狀態,如運動、飲食、睡眠等。充足的身體能量能提升體力與專注力,幫助我們完成日常任務。
- 情緒能量:反映我們的心情與心理狀態,決定了我們面對壓力和困難時的反應。正向情緒如喜悅和感恩能增強情緒能量,而負向情緒如焦慮和憤怒則會消耗能量。
- 心智能量:關乎我們的專注力與思維清晰度,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大腦來處理資訊。良好的心智能量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,提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- 精神能量:源於我們的價值觀、信念與人生目標。當我們感到生活有意義且富有目的時,精神能量會驅動我們持續追求成長。
如何有效經營能量?
最根本也最直接的第一步,是從身體層面開始,如,保持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和健康飲食,這是所有其他能量的基礎。接著,透過情緒管理來提升情緒能量,如,進行深呼吸、冥想或與好友交流,能幫助我們維持積極的心理狀態。
同時,優化心智能量可以藉由時間管理和專注力訓練,如,根據自己的專注力長度搭配時間區塊來規劃你的可用時間。最後,精神能量的經營則需要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目標,透過設定長期願景來激發內在動力。透過整合這四種能量,我們能更加充實地面對日常挑戰,實現更高效且平衡的人生。
規劃技巧:
- 避免能量消耗過度:避免高耗能活動連續進行,善用三餐或通勤時間做伸展、深呼吸,修復身體能量。
- 留白緩衝情緒:減少行程過度緊湊,安排空白時段以恢復情緒能量,減輕壓力。
- 專注與休息並重:根據專注狀況安排專注與休息時段,提升心智能量質量。
- 定期反思生活:檢視生活是否與價值觀一致,增強生活動力與意義。